返回

侍妾心态崩了,小白兔形象已毁

首页
关灯
护眼
字体:
第347章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    虽然段惟和的私库如今都爆了,但也不可能让他一人全出了,银子也是他辛辛苦苦赚的。

    以后孩子大了,还要建公主府,要建王府,银子还得白花花地跑出去,这水泥路又不是只许他的御驾走。

    百官,富商,也都得出出血才行。

    这可能也是一种微妙的“仇富”心理。

    在齐姣潜移默化的影响下,段惟和可没有像之前那般“不食人间烟火”为商一道有多少利润,他清清楚楚,就更牙痒痒了。

    官商勾结,就单单这朝堂之上站着的人,也找不出有几个是清白的,取之于民,就应用之于民。

    段惟和琢磨着该如何把银子从他们嘴里抠出来。

    募捐是个手段,但拿出来的都不知道够不够一段路。

    相比起来,商人都好搞定一些。

    在大禹,实行的还是重农抑商政策,不少商户都想方设法想去除这个帽子。

    名声不好听就罢了,连科举都需要操作一番。

    虽然没有严格限制商人参加科举,但要是想获得资格,还需要通婚来获得良民的身份。

    也是因为这样,商人对一些小官都得多行贿赂,心里憋屈的不行,所求的不是名,就是权,钱都成最低档了。

    段惟和和长宁在华阳宫,人虽然躺在葡萄架下的躺椅上,但还是不可避免地谈到政事。

    随着两人之间的“利益勾结”越来越深,可能也有一些感情的辅佐作用,现在不会说忌讳在齐姣面前说这些,反而正大光明。

    他能信的人其实不多,有一个背后没有势力,捆绑至深的人,已经算是幸运。

    一个人如果失去了信任别人的能力,是很可怕的,事事防备,事事惶恐,看先帝就知道了。潜意识里,他不想这样。

    这些年,段惟和也在不断地塑造着,要求着齐姣,看他之前教齐姣那些东西就知道了。

    彼此之间都在不断地磨合,磨成相吻合的形状。

    若是要长久相处,这个过程必不可少,只是看谁被打磨的更光滑。

    这时,齐姣脑海中也蹦出了一个想法,那就是“报纸”。

    现在知道京城要修路的人估计也不多,那些“土财主”就更不知道了,从京城传消息过去,花的时间不少,想献殷勤都没有渠道。

    商人若是为名,报纸也可以为他们扬名一二。

    这个时代已经有了报纸的雏形,那就是邸报,邸报算是官方的报纸。

    内容主要是皇帝谕旨、各种法令、官员升迁罢免等。

    范围广,但会看的人不多,认字的都少,又是一些比较乏味的内容,或许有些说书人会讲解一二。

    流行程度更广的可能是一些民间小报,内容丰富,趣味性强。

    但一般存在的时间都比较短,都是在暗地里进行,倒没有摆在明面上,还总会写到敏感内容,导致被查禁。

    齐姣之前让人买话本子的时候,就买到过几份这种小报。

    不得不说,尺度之大,八卦之多,还是有些超乎想象,看的也是相当刺激,也能理解为什么会这么有市场。

    大禹在这方面虽然不搞严苛的文字狱,但不利于统治的因素还是会被清除。说到底,都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。

    如果将这两个结合起来,又有官方的推广,这报纸的影响力可不低。

    也能将政策推广开来,像之前推行新稻种种植法,推行鸡鸭鹅这类家禽的孵蛋技巧,都可以通过报纸,推广的更快。

    可以像现在报纸一样分版块,各取所需。

    那些愿意捐银子的商户,通过报纸也可名扬千里,这还是盛名,佳名。

    有了主意,齐姣就和父子二人商量。

    报纸之事,可以拿文人当做切入口,文争武斗,文人彼此之间也没少比拼文章,私底下也有小报抄录,用于借鉴品味,斗文,都是常事。

    “文人最好名。”

    这话一出,段惟和和长宁对视一眼,都很赞同这个观点。

    “此事要快。”

    三人面色都很凝重,许多计划都要等路铺好了才能动,实在是基础中的基础。

    铺路是个大工程,一开春,段惟和就下令开工了,那么,后续的资金自然也要跟上。

    报纸的板块很多,齐姣也在文人交流的板块上写了一幅字,江上居士的名号还是好用的。

    对于其背后的身份,大家都心照不宣。

    不止是乾清宫,甚至议事的地方,都挂着好几幅字,要是细说起来,他们现在常用的活页本,计数的数字,可都是华阳宫那位搞出来的。

    这些年下来,大家都稳重了许多,也没几个人敢乱说话了。

    段惟和正值盛年,对朝廷的掌控力还算强,报纸的发行也很顺利。

    这背后的代价却是弘德殿眼睛都熬红的大人。

    甚至还要专门立一个部门来管理这些书籍出版。

    有内阁在,段惟

第347章(1/2)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

   《 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 》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